原來歌手張信哲的另一個身分是…….
原來歌手張信哲的另一個身分是……
傳統底蘊 讓當代更加盛放
在唱歌之外,歌手張信哲還有另外一個身分--收藏家。「這是我很認真的嗜好,我一直都很喜歡傳統這件事情,傳統不是不合時宜,傳統是一個積累,沒有底蘊,人跟時代都會一樣蒼白。」
他音樂中的深情,乾淨又唯一;他唱的情歌,讓臺灣五年級生以降的至今聽到仍然揪心。他的演出,融合過名畫與崑曲,他的合作對象不但有長榮交響樂團,還有臺北市立國樂團,這些跨界的演出,讓張信哲的音樂隨著時間更加濃烈。
在唱歌之外,歌手張信哲還有另外一個身分--收藏家。「這是我很認真的嗜好,我一直都很喜歡傳統這件事情,傳統不是不合時宜,傳統是一個積累,沒有底蘊,人跟時代都會一樣蒼白。」
受邀史博館展出
2015年,張信哲的收藏受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,「要做展,就要做現代人看得懂的展。」張信哲將約150件的宮廷織繡收藏用流行的角度策展,讓入場觀眾認識清代的時尚潮流與審美觀,了解當時的形制如何演變,甚至如何影響民國初期時的流行風氣。對張信哲來說,老就是新,就是文化的力量。
張信哲用對稱、明亮展示手法呈現展品。
「沒有傳統,人是很蒼白的;中國大陸就是這樣,文革之後,所有的文化都出現斷層,現在加速彌補。沒有傳統,就等於沒有了根。」張信哲華人世界來去,「我們臺灣人自己要很慶幸,大陸人失傳的,都只能在臺灣找。」
從小喜歡看布袋戲、歌仔戲
張信哲出生於雲林西螺,是個典型的鄉下孩子,但他的氣質出眾,謙彬有禮,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影響,「父親是牧師,還管唱詩班,我的音樂其實由他啟蒙。」張信哲說,父親看見他的音樂天分,開始栽培他學音樂。
「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,今年3月的「還愛光年」演唱會會演出新歌〈蒼蒼〉,這首歌有父親的聲音。」張信哲說,這首新歌,是他給父母親50年金婚的禮物,「父親選了平埔族古調〈真主上帝〉,讓我可以發展出〈蒼蒼〉這首歌,我跟父親合唱,我自己很感動,我用我的方式,記錄了我父親的歌聲。」
張信哲認為,父子之情就是最重要的傳統之一。
在昔日生活的時光裡,張信哲常常跟外婆,母親一起看歌仔戲,也會鑽到戲班子下面跑去後臺玩。張信哲也喜歡看布袋戲,「我喜歡看小時候的布袋戲,不喜歡金光戲。」張信哲回憶,小時候布袋戲真是好看,「每一尊戲偶的角色走路、坐姿到舉手投足,都是京劇的身段,手一撩衣角,都有程式,非常動人。」
鄰居婆婆的謝籃 他如獲至寶
除了看戲,張信哲非常喜歡老東西,「受到鄉土運動的影響,我對臺灣常民文物很有熱情。」張信哲從國小就開始收、撿東西,不管是去店裡面買的,還是老屋子拆屋時丟出來的,「隔壁阿嬤看我很喜歡這些東西,送給我她結婚的謝籃,還有檳榔籃,我簡直如獲至寶,至今還收在我家裡。」開始當歌手之後有賺錢,張信哲買給自己的禮物是新竹做的紅眠床,「很大一頂,雖然早已脫手,但我還真的有睡過。」
張信哲將自己收藏多年的清朝服飾拿出來展示。
收藏更接近真實生活
至今張信哲的收藏頗豐,從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器獸、清朝官服到臺灣常民文物,「主要是看感覺跟細節。」一張以扁柏所製林獻堂的辦公桌,雖然是日據時代所做,卻是閩南家居的代表作,也是清水一帶工藝的代表,「看年代,看價值,我喜歡的物件大概都不失典雅,本身的工藝性更為重要。」比起唱歌是工作,張信哲說,收藏更接近真實生活,「收工回家,不要說用摸的,光看到這些東西我就很開心,收藏已經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」
21世紀「雜」學四起,張信哲認為,早就沒有所謂的主流了,「流行音樂找個性,時尚業也在找個性,個性是甚麼?就是把各時代當時的精神找出來重新包裝,誰說傳統老呢?傳統也可以是最流行的,就看你怎麼用。」
張信哲說,唱歌是他的職業,收藏是他的嗜好。
張信哲〈還愛光年〉演唱會
時間:2016年3月26日
地點:臺北小巨蛋
相關消息可見:「大市集交易網」(http://shop.dmarketnet.net)、「7-11 ibon」及「全家Fami Port」
原報導連結:(內地會員請鏈結VPN後閱讀)
http://magazine.ncfta.gov.tw/onlinearticle_134_1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