帳號 USERNAME
密碼 PASSWORD
登入
JCFC張信哲國際歌友會

会员互动区

主題:玩物「哲」學

類別: 会员互动区

暱稱: 幼蓮

收藏對我而言.就是「一再的淘洗自己生
命」的過程.從一決定收集某個東西開始.祂
就成爲你生命部份的印記.一開始.你驚喜於
世界的開闊.隨著藏品的增加.你滿足於生命
的丰富.直到它們成爲你生命的包袱.你不得
不重新思考.留下甚麼.放掉哪些.讓自己有
新的空間.而經過這樣的循環之後.你會發現
自己更精粹.像淘洗出的沙金.閃閃發光.

所以收藏的哲學對我來說.不在於擁有甚
麼.而是如何挑剔.再挑剔.這樣人生不會很
辛苦嗎?某方面可以這麼說.但如果你把收藏
當做追求知識或追求眞相.那就不得不挑剔了.
希臘人從貝壳的螺旋中看到了自然永恆的黃金
比例.我想絕非偶然.從蘇格拉底的數學.柏
拉圖的哲學到荷馬的史詩.只有如此嚴謹的民
族才能找到這樣完美的公式.所以我們能不挑
剔嗎?

而挑剔對我來說的另一個角度.也可以說
是浪費生命.而我一直很喜歡「生命.就該浪
費在美好的事物上」這句話.而甚麼又是値得
用生命去交換的美好呢?我說是「生活品質」.
因爲好的生活品質絕對是創造美好回憶的最佳
元素.也是我們努力的動力與快樂活著的最好
的理由.

說了這麼多.其實也用來追憶臺灣這些年
來進步之下流失的美好.希望這些零碎的記憶
片段能成爲某些人創造更好.更美的將來的一
些靈感.

回覆列表

暱稱: 幼蓮

來自遠方的明信片
如果要說甚麼是我第一個收藏品.肯定非明信片莫屬了.

不過若要推算起第一個非正式的收藏.那麼明信片還要排在卡片之後.
只是嚴格講起來.卡片不能算是自己主動搜集的.它其實是幼稚園教會
老師給的一種獎賞禮物.

先前也提過了.因爲父親在神學院擔任牧師一職.使我很早就接觸了中
西兩種文化.甚至拜父親所賜.這樣獨特的成長環境.對於生活有更多
不同的體驗.不過似乎有很多牧師的小孩並不是很enioy這樣的生活.

小時候的我.想法跟同年齡的臺灣小朋友很不同.雖然我們家不是很富
有.不過父母給我們的教育.總是讓我們覺得很富足.沒有甚麼匱乏感.
最主要的原因.可能是心靈比較有寄托.所以對於物質就沒有太多的要求.

暱稱: 幼蓮

還有.
因爲神學院其
實是一個大社區.通
過教會的凝聚力與各
式各樣的活動.使院
內的人平時互動就很
頻繁.例如很多外國
媽媽常會親自烘烤小
餅干或蛋糕分享給大
家.藉由這樣的互動.
彼此的關係也更緊密.
我記得小時候生日一
到.媽媽就會拿出跟
外國媽媽學的西點制
作本領.興高采烈地
準備一個手工蛋糕.
然後再邀請好朋友來
家裏玩耍慶慶生.我敢
說當時西螺鎭上的小
朋友.大概只有我們
家的小孩生日會辦
party!

而在還沒上小學前.父母把我送到神學院設立的幼兒園念書.當時教會收
集了很多卡片.大部份都是來臺奉獻的宣教士家人.從世界各地寄過來的.
有生日卡.聖誕卡.祝福卡等等.一應俱全.不過全是用過的.但保存得
還很完整.

由於當時在臺灣很難買得到國外的卡片.更何況在西螺這樣的鄉下地區.
加上外國卡片都設計得很可愛.色彩圖案也非常的活潑鮮艷.所以很討小
朋友的歡心.因此.幼稚園的老師干脆就把這些卡片拿來當做賄賂學生的
禮物.就很像現在幼稚園拿貼紙來當做給小朋友的鼓勵或獎賞一樣!

暱稱: 幼蓮

有時候
老師們也會將這些卡片拿來當做教材.因爲卡片上面有很多美美
的圖案.有些圖案還是以童話故事爲主題.我記得的有「靈犬萊西」.
「白雪公主」等等.更多是以聖經故事當做卡片的繪圖.因此.上勞作
課時.老師就要我們把卡片上的圖案剪下來.然後利用剪下來的畫面或
色塊重新掽貼.做成一幅新的美勞作品.我其實覺得這樣的點子還挺有
創意的.而且很符合環保概念.只可惜那些勞作都被老師收回去了.自
己並沒有留下來.不過也許當時的勞作日後也成了教具也說不定.

還有.上主日學的
時候.老師也會送
小朋友卡片當做禮
物.一般來講.基
督教的主日學有分
不同年齡層.像大
人做禮拜時.老師
就會帶著年幼的小
朋友唱唱詩歌.背
誦句子.或者玩些
跟宗教有關的游戲.
或者講講故事.活
動的內容主要都是
以宗教或聖經中的
教義爲主.後來上
了小學三.四年級
的時候.我便開始
收藏明信片.或應
該說明信片是我最
早的收藏成果.

暱稱: 幼蓮

之前提過神學院的圖書館後
面有個上了鎖的大倉庫.我也
在那裏找到了不少很有質感的
舊明信片.很多都是以美國皇
室照片爲主的圖案.因爲小時
候特別喜歡那種王子.公主的
角色扮演遊戲.所以這些卡片
對當時的我而言也特別具有吸
引力.

有的明信片的時代很久遠.
上面的圖案竟然是愛德華八
世的照片.時間大概是1912
年至1920年左右.還有現任
英國女王祖母雍容華貴的相片.
以及把小女生打扮得像個洋
娃娃的圖畫影像等等.各式各樣.繽紛有趣.不過所有的明信片背面都
有寫東西.內容八成都是寫些噓寒問暖之類的慰問文字!不過因爲都是
洋文.所以當時我也看不懂.

後來年紀大一點.頭腦比較開竅些.我很聰明的會一個人跑到圖書館翻
找.因爲新送來的明信片或卡片都會先寄放到圖書館.等待館員把祂們
分類好.並且將上面的人名剪掉.而我就趁著那些叔叔阿姨們在整理明
信片的時候.假裝要幫忙.其實只是在挑選自己喜歡的卡片罷了.想想
小時的自己還眞是有點小聰明!

一直到現在.我都還維持收藏明信片的習慣.算一算大概也有好幾百張
的量.只不過現在收藏最多的明信片是臺灣的,其中有很多是日據時代
發行的.明信片的風格林林總總.全是年代久遠的產物.卻也引人回味
著時光流轉.物換星移的懷舊風情.

暱稱: 幼蓮

寶山一座
現在回想起來.便覺得小時候
的某些行徑眞是好笑.

念小學的時候.我們全家還住
在西螺的神學院裏.由於父親
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.擔任木
匠的爺爺要供養七個兒子與兩
個女兒.生活自是艱苦.因此
爺爺便要父親跟著一起學做木工.
但是當時有一些基督教會在臺
灣開辦各式課程.求知欲旺盛
的父親爲了想一圓讀書夢.於
是父親毅然決定進入教會.而
記得小時候我們和母親娘家的
往來是最爲密切的.國小念書
時.幾乎每年暑假我和弟弟都
會回屏東的外公家.

我有一個舅公是收舊貨的.俗稱古物商.
他的工作就是專門搜集一些舊貨.家具
等雜物.整理篩檢過後.便拿去當做資
源回收.舅公在我外公家後面的一塊空
地上.將收集而來的雜貨.堆了二座有
如小山丘般高的垃圾山.高度至少有一.
兩層樓高.堆放的空間是開放式的.四
面沒有圍牆.可以自由進出.簡單地說.
就是在一片大空地的四個角落各架上了
柱子.然後架了一個可以遮陽避雨的鐵
板屋頂.像是個臨時搭建的篷子.

暱稱: 幼蓮

因此.
每年一到放暑假的時候.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想直奔回屏東.然後
一副即將如獲至寶的心情.整日占據在垃圾堆的山頭上.現在回想起來.
不禁覺得自己的行徑眞是好笑.因爲我其實並沒有眞的在那兩座垃圾山
裏撿到過甚麼令人難忘的寶物.那只是一個有趣的回憶罷了.也由此可見.
自己對於收藏的癖好與熱情.在那個時候便昭然若揭了!

雖然.在這兩座被我號稱爲寶山的雜物堆裏.還眞沒撿過甚麼讓人驚艶
的寶貝.不過卻因而窺視了不少人的秘密.倒也覺得有點痛快.更何況
這些人與你是八竿子也打不上關系.

這兩座垃圾裏盡是一些紙類的廢棄物.像是用過的筆記本啦.舊雜誌.
甚至於還有不知道哪位仁兄的成績單.以及某某人不小心丟棄的情書等等.
還會找到某家的地契.當然是已經失去價値的.也翻到過別人的賬簿.
以及公司行號的會議資料.圖表等等.但這些都是過期沒有用的文件.
手氣好一點.也許可以找到好看的漫書當做戰利品.

暱稱: 幼蓮

而在這些雜物裏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情書.有的內容寫得詩情畫意
文情並茂.有的則是肉麻兮兮.叫人不忍萃睹!其次就是黑白老照片.
很多是美美的結婚照.每張都很復古也很有味道.當時我很納悶爲甚麼
拍得這麼美的照片會被丟掉.眞是可惜.雖然有些人覺得撿到他人的照
片挺恐怖的.不過.我卻一點也不這麼覺得.畢竟那是不同的時空背景
下所留下來的影像.欣賞起來反而讓我覺得挺有趣的!

此外.也有不少早年很紅的藝人相片.不過影像多是黑白的.非常復古
典雅.這些照片就跟現在文具書店裏販售的明星照一模一樣.很可惜當
時撿到的明星照都送人了.我想搞不好自己就是那時候開始喜歡老照片
的.

暱稱: 幼蓮

由於.
舅公家從事古物商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.因此家裏也累積了不少
撿來的好貨.每一次都是充滿好奇心地在屋子裏玩耍尋寶.印象中有一
只銅制的花瓶.舅公家的人跟我獻寶.說甚麼這個銅制花瓶是去某個望族
家裏搜來的.因爲有點損壞而被望族給丟棄.雖然花瓶有些變形.而我
的年紀尚小沒甚麼識貨能力.加上他們一家人都把這玩意兒當寶.因此
我心裏還眞是羡慕極了.所以一天到晚便吵著要跟他們一起去收舊貨.
當然我的行爲是一定會被大人阻止的.

現在回想起來.那些東西其實都不怎樣.但因爲滿足了我小小心靈的一
些想像.每年暑假的垃圾山之旅.卻也多少影響了我日後收集紙類收藏
品的習慣.怎麼說都還是讓人會心一笑美好回憶.同時也養成了自己
現在還有逛垃圾堆的習慣.

暱稱: 幼蓮

記得前幾年.
過農歷新年的前夕.臺北市政
府開始實施大型家俱回收的政策.很多臺北
市居民就會把很多想要丟棄的家俱清理出來.
堆積在馬路上.那時候我就特地去逛臺北市
有著日本宿舍的老社區.倒還眞的給我撿到
很多寶物.如60年代普普風格的老家俱.老
舊的理髮椅.舊式的燈俱.以及毀損的電器
用品.在別人看來是要被丟棄的「垃圾」.
卻成了我意外的收獲.很多物品都可以被我
拿來當做修補其他古董物品的零件.對於我
來說可以說受用無比.更有趣的是.當我在
努力尋寶之際.也遇到了很多古董商同好.
我想這應該是任何一位收藏家都特有的習性
——在垃圾堆中尋找寶物吧!!

暱稱: 幼蓮

漢聲雜誌的啟蒙
昇國中了.

那一年暑假.驪歌昇起.我告別
了小學的快樂生涯.正式邁向人
生另一個新階段——青春期.多好
聽的三個字 .但是免不了苦澀.是
相對於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來說.

那是我待在西螺的最後一年.父親自立更生在雲林縣的斗六買了房子.
一幢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.上了國中之後.全家於是搬到斗六定居.
環境變遷了.這才發現自己似乎長大了些.也比較懂事了.不過相信
童年時期所累積的快樂與回憶.應該足夠作為人生新階段的盤纏.得
以應付全然不同的世界.

可能因爲父親是牧師的關係.我國中念的是一所天主教的教會學校.
名字叫做「正心中學」.在當時祂算是雲林縣赫赫有名的私立明星學校.
很多人可是擠破頭要進去讀的.

暱稱: 幼蓮

我聽說如果
雲林縣當地的學生想進去.至少小學的成績要前十名.而縣
外的其他城鎭則要五名之內才可入學.可能因爲該校昇學率頗優.加上
因學校有直昇班.所以只要你初中的成績夠好.就可以直接昇上高中部.
重點是.祂明星的程度乃是該校高中獨立招生.并不參加聯招.而且考
試的日子還特別選在跟聯招同一天.也就是說你要有把握就來應試.要
沒有自信.那就想都別想.

幸虧我頗有小聰明.小學時其實不怎麼用功.但偏偏都給我考上了前五
名.因此也就很順利地進入了這個眾所仰望的明星學校就讀.不過國中
的生活畢竟與小學天差地遠.上了國中後.也終於感受到何謂昇學壓力.
惟一不變的是.依然對收藏興趣滿滿.

暱稱: 幼蓮

不過國中的課業
確實比小學來 得沉重且無趣許多.雖然我生長的環境
比起很多臺灣同年齡朋友來得更西化且開放.但父母還是會給我一些
學業上的壓力.他們雖不要求考試要考得多好.但一定要對自己的行
爲負責.因此上了國中.長大了.也比較懂事.我也更懂得如何貫徹
收藏的興趣和喜好.

剛好那個時期正逢臺灣本土意識的擡頭.「漢聲雜誌」.「雄獅美術」.
「藝術家」這類的刊物絡繹不絕.加上「金韻獎」的誕生.給予本土
歌手創作的動力與舞臺.這一切都使當年的臺灣社會掀起了文藝復興
的風潮.同時.這些文化性的出版與活動.也與我的生命產生了密不
可分的關係.甚而影響我走上收藏這條路.

暱稱: 幼蓮

由於小時候
我就很熱衷閱讀.是個求知欲旺盛的好奇寶寶.常常窩在神
學院裏的圖書館.一待就是一整天.我自小就對歴史.考古學以及美術
史注入了濃厚的興趣.上了國中的我一樣愛泡圖書館.只是讀的不是課
本.而盡是一些課外讀物.由於比較成熟懂事了.我開始有計劃地去搜
集並研究一些跟收藏有關的資料.當時受到「漢聲雜誌」和「雄獅美術」
的諸多影響.我剪輯了很多關於臺灣民俗文化的資料.有影像也有文字
的.可以說是將收藏這個行爲提昇至知識的層面了.

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當時的「漢聲雜誌」.書上介紹了很多臺灣有名的老
街.以及儜立在街上的老式建築.多是從人文及美術的觀點出發.這對
從小就喜歡美術的我.當然不免會被深深吸引.因此開始對臺灣民俗文
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情感.

暱稱: 幼蓮

而雖然升學壓力不小
但還是玩興不改 寒暑假我會和三五好友一塊
參加青年社團的活動 三不五時也會跟一班死黨到鄉下地區四處亂鑽
然後找老房子拍照 於是索性有樣學樣地 先是臨摹雜誌上刊登的老
街立面圖 畫了幾次之後 再用相機將鬥六老街的影像拍下來 然後
一筆一畫的將它繪成立面建築圖 這個習慣一直到上了高中 我始終
是沒有間斷的持續著

現在 偶爾展卷欣賞 比較今昔變化 也頗有歷史重現的況味 由於
很多老街的樣貌都變了 因此真的很慶幸自己把這些畫作都留了下來
而成爲日後收藏的重要史料之一

暱稱: 幼蓮

收藏的練功秘笈
我並不是生来就立志要當一名收藏家.就好像成爲歌手從來也不是小
學作文時寫「我的志願」的第一選擇.這兩個角色.眞的是想都沒有
想過.一切只不過緣份到了.就順其自然的當之而爲之.

但是會從一個收藏的門外漢.到累積了一些鑒賞的經驗與實力.偶爾
享受當一名買家與賣家的角色樂趣.回想起來自己確實曾下過一番功夫.

當然.除非你只是存著走馬看花.附庸風雅的心態.否則若眞的對收
藏充滿興趣進而想要更深入些.「練功」是絕對必要的!

話說回來.既然有練功.就一定少不了秘笈.比較幸運的是.因爲從
小在教會長大的緣故.使我很早就接觸西方的美術教育.加上與東方
文化的交溶.進而藴育.激蕩出美術的細胞.

我大概是那種天生美術細胞發育良好的小孩吧!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.
每次繪畫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.因而屢屢蒙受美術老師的召喚.前去
參加各式各樣的繪畫比賽.得過的獎狀多到都數不清了.很多關於收
藏所做的秘笈與功課.也是在那個時候奠下基礎的.

暱稱: 幼蓮

開始念書以後.
泡圖書館有如家常便飯.沒有甚麼了不起的理由.只因
祂成了生活中反復的習慣.一開始.我對西洋美術史有著極旺盛的求知
欲與好奇心.像是某個重要的藝術家.或者某個經典的藝術作品.乃至
於不同時期的美術大事.還有各式風格的建築演變等等.這全是我渴望
探尋的領域.因此.我常利用下課後的短暫時刻.或者在放學過後.便
一個人徑自往圖書館裏鑽.而且一待就是一個下午.

到了國中階段.爲了購買昂貴的西洋美術史套書.我幾乎是省吃儉用.
想盡辦法攢下午餐的飯錢.期待有朝一日能夠擁有這套精裝書.不過畢
竟以一個國中生有限的零用錢.要能存到買下精裝套書的高昂費用.是
有點遙不可及.於是突發奇想.干脆把書裏的重要資料寫下來.畫下來
吧!

就這樣.當我神游到巴洛克時期的美術風潮時
爲了搞懂該藝術的精髓.我在圖書館裏翻
找了好多資料.然後把最具代表性的巴洛
克時期作品特色.一筆一畫的描繪在紙上.
當做自制的美術筆記.只是沒想到一
段日子過去了.這些記錄也內化成腦
子裏的私藏資料.而這樣的行爲到
了高中以後.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.

暱稱: 幼蓮

也因爲如此.
我養成了隨手做筆記的反射動作.而且一遇到自己感興
趣的題材時.二話不說就會拿起筆來記錄.有一回.電視正在播送臺
灣的古蹟文物與廟宇閣樓.當時我的反射動作就是拿起手邊的紙筆.
在有限的時間裡.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節目裏介紹的古式建築細節.
花紋等重點.一邊很快速地用手描繪下來.

一直到現在.當我整理起當年手繪的稿子時.發現有畫在數學計算紙
上的.也有日歷背面的空白處.還有塗鴨在作業本上的.而且厚厚的
一大疊.相當驚人.由此可見當時「走火入魔」的程度了.

大概是小時候的基礎打得太好.這些學生時代繪下的手稿.如今全成
了我私人收藏的武功秘笈.受用得很.再說有些當年畫下來的建築物
已經拆掉.有些則是喬遷至他處.但原始造型已不復存在.因此這些
畫下來的圖文資料.可成了最丰富的資料庫.尤其對日後的收藏有莫
大的幫助.

現在回頭想想.還好當年養成了做秘笈的習慣.因爲每階段的美術風
潮都有其獨自的審美表現與細節比例.尤其是細節與比例的部份.更
是判別不同美術風格的一個重點.而通過手將眼睛看到的景物一筆一
畫「寫實」繪下.這就好比小時候學習書法前的臨摹一樣.看多畫
多了.日子一久.這些全會內化.沉澱成爲你思考.記憶的一部份.

暱稱: 幼蓮

回想起當年全神貫注的練功.
如今可成了辨識藏品的眞偽.出身背景.
年代.原貌細節的重要依據.除此之外.秘笈對我的幫助還包括在掽湊.
還原古物的眞實面貌上.尢其如果不小心收到一個不完整或者損壞的
藏品時.因爲有秘笈的資料做輔佐.修補起來在比例和線條形狀上也
比較不會離原貌不遠.這就是秘笈的重要性!

話說回來.有人説收藏這條路是老手騙新手.所以如果你具備的收藏
知識愈丰富.就肯定比較不會上古董商人的當.而且也愈能遇到旗鼓
相當.可以彼此切磋的同好朋友.這絕對是千眞萬確的事實.畢竟藏品
的買賣沒有所謂的公訂價.一切全是自由心証.也就是說你若覺得値得.
祂的價值自然就高.若不値得.便無價值可言.而一切的判斷基礎還
有頼個人平時要勤做功課.換句話說.如果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.對
收藏的㫑助益一定很大的.

毫無疑問地.想要在收藏的世界裏玩物喪志.自得其樂.「練功」無
疑是自我昇級.讓收藏功力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.而且也會成爲你
永久的知識良伴!

暱稱: 幼蓮

另類收藏法
由於媽媽排行老大.下面還
有兩個妹妹.最小的妹妹也
就是我的小阿姨.在當年可
是意氣風發.神釆飛揚的大
學生.那時小阿姨就讀於師
范大學的中文系.每年一放
寒暑假.她總是我渴盼見到
的廝混對象.

小阿姨在那個年代很迷劉文
正與羅大佑.看到我來訪.
她就會拿起大吉他.帶著我
一起哼哼唱唱的:大概因爲
還是學生的緣故.用不著煩
惱著經濟大事.因此.她總
是不嫌麻煩地帶我到處閒晃.
玩耍.回想起來.雖然小阿
姨對我的收藏似乎沒有太直接的關聯.可能在音樂上的影響還多一
點.不過她倒帶我增長了不少美術的知識與眼力.

記得當時我最喜歡窩在
她的房間裏.翻閲書架
上排列整齊的美術和歷
史書籍.小阿姨八成很
早就看出我這小鬼有幾
分美術的天份.於是她
頗有栽培未來潛力畫家
的意圖.還專程帶著我
去屏東當地一位繪畫名
師家登門學畫.

暱稱: 幼蓮

不過因爲當時年紀還小.
我只記得那位屏東畫
家在臺灣美術界頗有名氣.不過名字卻記不清
楚了.只記得他畫了很多著名的東西.並且還
開過不少展覧.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只畫老房子.
最有意思的是.這位老畫家只畫房子的細節.
像是屋頂上的雕刻.或者磚瓦的獨特造型.或
是用來裝飾房屋的跤趾燒等等.

他的作品對我影响蠻深的.尤其是在建築雕飾
的觀察上.雖然小時候還不懂得欣賞.不過事
後想想.自己長大後.會懂得在廟宇拆遷改建
時搶得一磚一瓦當做收藏保存之用.大概也不
是沒來由的.

後來.小學高年級上美術課時.開始寫書法.
畫水墨以及水彩畫.當時老師常帶著我們到校
外寫生.因爲西螺是個老鄉鎭.所以街上到處
可見古蹟廟宇.於是老師索性要大伙就地取材.
把雕樓廟宇當做臨摹的對象.這麼一回想.才
發現原來自己在小學時期就已開始接觸老建築了.

而校外寫生的時候.老師會提醒我們描繪的重點.
像是如何觀察建築物本身.如何掌握線條比例
等等.經過老師的講解.我們一邊觀察.一邊
臨摹.沒想到那些老建築的身影便如同黑白照
片在藥水中逐漸顯影般.蹦然出現在畫紙上.
過程讓人覺得很有成就感.

畢竟繪書是與耐力及細心觀察為伍的.愈能定
睛觀察眼前事物的細節.就愈能夠將眼前之物
的形體與層次.通過畫筆展現出來.

暱稱: 幼蓮

試著回想小學時期
的繪畫作品.發
現自己其實畫了不少老式建築與廟
宇.只不過作品好像全繳回給學校
了.只依稀記得爸爸好像有用相機
把作品拍下來.可惜的是當時畫的
老建築很多都已經被拆掉改建.要
不然就搬遷了.幸運一點的找到幾
張拍攝下來的作品照片.我還可以
借助照片來回味當年西螺鎭上老建
築的身影.這也成了珍貴的平面收
藏品.

關於老建築的殘缺記憶.印象之中
沖撃最大的是鎭上中山堂拆建的事
件.雖然祂是一座古蹟建築.但因
爲年久失修.所以政府計劃將祂拆
除.當時因爲沒有不可拆除的理由.
所以就選擇把祂畫下來.當做另種
影像的擁有吧!

暱稱: 幼蓮

此外.
我小時候還特別愛看街坊鄰居埶行工作的過程和步驟.常常一看
就看得出神而渾然忘我.記得有個鄰居的阿嬤閒來無事接了些家庭代工
來賺外快.當時因爲竹山很盛行各式各樣的竹藝品.像是竹子串成的貓
頭鷹風鈴這類的小玩意.而剛好西螺靠近竹山.所以有不少鎭上的尋常
人家接這些家庭代工來做.常常我就像個好奇寶寶.在一旁看著阿嬤熟
練的手法.將原本分散的零件全兜在一塊.便覺得實在好有趣.好神奇.

還有.我也喜歡看農夫們在烈日下彎著腰.動作敏捷地釆收嫩綠的青菜.
然後又技術高超地將釆好的青菜一捆一捆的綁在一起.入神看著流暢率
性的動作.便覺得他們眞是厲害的角色.不仅如此.我還記得有另一處
人家是專門生產拜拜用的燃香和冥紙.到現在我腦海中還存放著動作俐
落.無人能比的阿婆.手法快速地用胶水將四方形的小金箔貼在冥紙中
間.才三五兩下子.一疊冥紙就在她熟練流暢的動作中完成了.這一切
只有精彩兩字能夠形容!

暱稱: 幼蓮

回想起來.小時候街坊
鄰居的來歷還眞是五花
八門.稱得上是各行各
業.三百六十五行.從
做香的.做金箔冥紙的.
釀醬油的.專門殺蛇來
做中藥的鋪子.做竹制
藝品的等等.其中很多
還是從事臺灣傳統民間
技藝的.西螺畢竟不是
甚麼大城市.但是還
稱得上是個繁榮小鎭.有了這些民間的生活工藝陪伴左右.也難怪我
的童年生活如此充實.每天會忙到昏頭.一點也不夸張.

大概也是成長環境的關係.加上嘴甜.當時認識了不少忘年之交.別
看我小小年紀.當年的我就已頗具收藏眼光.見著喜歡的東西.還懂
得跟鄰居要.好比小學時候.家對面的老阿嬤就很大方地把她結婚時
的謝籃送給我.雖然祂跟一般拜拜用的謝籃沒甚麼兩樣.不過當年就
是覺得祂很美.所以厚著臉皮要來了.一直到現在還保留著這個謝籃呢!
街坊鄰居也是我另類收藏的管道來源.

暱稱: 幼蓮

我的收藏品
我常說收藏可以還原過去時光的景致.
你收的東西愈完整.愈全面.就可
窺視到過去那個年代更丰富的面向.
這確實是收藏最有趣的地方!

暱稱: 幼蓮

外曾祖母的繡花鞋
我的第一雙繡花鞋.乃拜外曾祖母之賜.

因爲某些家庭因素.從小我們就跟
母親娘家很親.而身爲家族長
孫的我.就像手中握有皇
帝欽賜的尚方寶劍般.
享有某種因傳統價值
而洐生的特權.

記憶中.在我很小的
時候. 外曾祖母總是很
沉靜.優雅地坐在老屋裏.幽暗的燈光.因陽光位移所造成的光影.
襯著她嬌小的身軀特別醒目.

外曾祖母是舊時代的傳統婦女.擁有一對三寸金蓮般的小腳.不過因
爲年近百歲.已無法行走.來去都得讓人撐著扶著.小時候我很怕看
到她的腳.總之就感覺那是相當怵目驚心的畫面.因此對她的腳印象
也特別深刻!

不過恐怖歸恐怖.小鞋因爲造型特殊.鞋面上優美的刺繡圖騰.還是
很吸引人.因此仗著長孫之姿.我耍賴地跟外曾祖母要小繡花鞋.而
她也大方地賞了我一雙小鞋.

後來.外曾祖母過世了.在那個年代.活
上了一百多嵗.相當於一個世紀之久.可
以說是超級長壽有福氣的.過世的時候家人
把她生前的物品.大半給燒了.一直到年
紀稍長以後.有一次我回到屏東老家.翻
著她的舊東西.發現有不少燒漏的東西.
不過都不是甚麼有價值的東西.卻勾起了不
少兒時回憶!

暱稱: 幼蓮

自從擁有第一雙繡花鞋.
陸陸續續也收集了很多
跟小鞋子或刺繡相關的臺灣早期女紅作品.尤其
當了歌星之後.很多歌迷知道我喜歡這些藏物.就
有人大方地送來她外婆的小鞋子.而且是很完整的
一整套.包括鞋子.裏腳用的布.還有綁在鞋子
外面.上面滿是繡花圖樣的飾褲.雖然鞋子是穿
過的.但飾布與裹腳用的布則是全新的.一直到
現在我還把那組小鞋子收藏得很好.

算一算.我收藏的繡花鞋就有二.三十雙.主要
以臺灣早期的弓鞋以及客家鞋款爲主.

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光是繡花鞋.因區域不同.式樣與造型的
變化也各有千秋.根據資料的記載.臺灣早期的居民當中.會纏足的大
多是福建漳州及泉州來的漢族婦女.而客家女人因爲要干活兒的緣故.
基本上是不纏足的.

臺灣的小鞋子以弓鞋爲主.弓鞋是閩南特有的鞋型.祂的樣子像弓.所
以取名弓鞋.側面看過去鞋型有個腳後跟.是用木頭削出來的後跟.眾
所周知在穿之前要先經過纏足的動作.而且是從四.五歲就開始了.以
現在的眼光看確實是有些殘忍.不過經過那番折騰.爲的還是能早日穿
上三寸金蓮!

暱稱: 幼蓮

但不論弓鞋的刺繡花樣有何
變化.基本弓型是不變的.
弓鞋最早是從宋朝開始.由
於這玩意源流很多.傳到各
個地方經過時間的淘洗.也
都發展成風格迥異的花紋樣
式.話說回來.在當時那個
社會.會纏足的女人多是富
裕之家.一般認爲纏足的女
人走起路來搖曳生姿.是優
雅富貴的象徵.這習俗該算
是從大陸流傳過來的.

而客家鞋的刺繡花案也別具
特色.客家鞋的鞋身是布做的.
鞋底是用粗糙的竹梅紙層層
疊疊到二公分厚左右.然後
再用皮貼緊.並用麻線將之
縫補起來.鞋尖往上偏後的方向翹起來.
看起來像一艘船.而鞋後跟處有的是包起
來的.有的是開口的.長相其實跟現在的
鞋子很相似.之前曾經流行過好一陣子客
家風格的繡花鞋熱潮.很多日本人還特地
跑到臺灣或香港來大量釆購.由此可見祂的
魅力了.

暱稱: 幼蓮

值得一提的.客家鞋與弓
鞋的不同.除了樣式不同
外.連刺繡也各有風格.
兩者可說不遑多讓.各自
有自己的配色與圖騰.關
於我的這些收藏.大概是
從清朝末年到西元1930年
代左右.鞋子之外.還有
服飾類.可說是從頭到腳
都有收集.

其實這方面的常識.都是收藏之後才去
找資料的.但得承認在臺灣這方面的資
料並不好找.很多都是口耳相傳.或者
早期許多愛好民間收藏物的同好.上山
下海.花上了許多時間下鄉拜訪給調查
來的.全是得來不易的資料.所以更值
得好好地珍惜!

暱稱: 幼蓮

老玻璃之約
花瓶是我玻璃收藏的第一件物品.也因爲祂
開啟了玻璃藏品的另一扇窗.

話說我與花瓶的第一次美麗相遇.是在北上
念大學的時候.

揮別了純樸寧靜的斗六城鄉.也道別了每一
個曾經在我成長記憶中暫留的景象.我像一
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新鮮學子.踩著快捷
的步伐.湧入相較繁華喧囂的臺北大都會.
期待一個嶄新的生活以及不一樣的世界.離家幾百里不再是哼唱的旋律
歌詞.而是如此眞實.

也許是命運的安排.北上求學.我的學校就座落於淡水河岸邊.相對於
臺北還要來得古樸的關渡小鎭.

也因著關渡離淡水小城有著地利
之便.所以下了課或者閒
閒沒事之余.隨興搭乘公車.
或者跳上火車往淡水行去.
無所事事的閒逛亦或三五好
友排坐在淡水海口欣賞落日余暉.便
成了排遣空檔.磋跎美好時光的興之所
好了!

淡水小城有一種很獨特的氛圍.蜿蜒的
街弄.起伏的樓舍.構成淡水鮮明的層
次與盎然的古意.

暱稱: 幼蓮

早些年的淡水.
有許多販售古董文物的特色
小店.如今雖然還遺留下零星幾間.不過
大多被時興的咖啡館取而代之.

有一回下了課往淡水老街逛去.我走著走著.腳
步佇然停在一間大門開敞的店家前.突然煞車是
因爲這家店眞的有點突兀.祂是一間米店.店老闆是個很有個性的人.
不過門口卻擺了一個透明玻璃櫃子.透過幾淨的玻璃.櫃子裏整齊擺放
了大大小小.色彩鮮艶的古瓮.玻璃花瓶.以及仕女使用的首飾等.當
下我的目光被一隻色彩鮮艶.線條優美的玻璃花瓶吸引著.

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.心早被祂那斑斕的色彩和流暢的線條給揪攝住.
對當時的我而言.祂眞的是一隻很美麗的花瓶.而且讓人才看一眼就覺
得心動.

開口問了價格.可不便宜呢!尤其對一個沒甚麼經濟能力的學生而言.
根本是買不起的.不過雖然無緣擁有.但欣賞總能夠吧!於是之後每次
來到淡水四處走走逛逛.就會不自覺地來到這間米店.看看那花瓶還在
不在.沒想到這麼閒逛著.倒也訓練了不少識貨的眼力.

像我還記得在淡水老街的交叉路口有間專門賣老東西的精致小店.店老
板是一個很有味道的女士.她總是一身吉普賽的穿扮風格.我非常喜歡
這家店.除了布置很吸引人外.店裏的每一樣老東西都非常有味道.看
得出來女老板的品味.
>1234

共 : 4 頁 | 總共 : 117 筆記錄

TOP